发布时间:2024-11-15 00:00:06 来源: sp20241115
前不久,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风入松书店重新开张了。作为20世纪90年代民办学术书店的代表,风入松书店以丰富、有品位的选书闻名,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
实体书店的本质是书,一家书店如何选书,代表着其最核心的精神底色。风入松书店重开前的一次调查问卷中,很多老顾客对其最深的印象,就是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自己不知道的好书。书店负责人说:“有人说那时的风入松像一位向导,吸引很多读者走进了学术的大门。”重开后,书店延续以往人文社科的选书风格,设计了一整面墙的北大通识课书籍,为想了解北大课程的读者提供一个入口。
如何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挑选并展示图书,这对所有的书店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专业的选书需要经营者懂书,要有丰厚的学识。近代版本目录学家孙殿起曾说:“书中内容需要明了,书之版本优劣,亦须清楚……”如是种种,“需赖业师指授,方能胜任也”。因而当时的书商对师徒间的传薪授受极为看重。《清代野记》中记载:“光绪初,宝森堂之李雨亭、善成堂之饶某,其后又有李兰甫、谭笃生诸人,言及各胡书版、书式、著者、刻者,历历如数家珍,士大夫万不能及焉。”足可见当时书肆里有一批十分精通书籍的工作人员。自古以来,售书者懂书、爱书,促进了书籍价值的实现,也能帮助书店向下扎稳根基。
懂书的同时,还要懂读者。实体书店必须深挖读者精神需求,把专业性、系统性做到位、做到家。我国每年出版图书数十万种,如何披沙拣金,把读者不了解但有价值的图书挑选出来,考验着书店经营者对读者需求的把握。一些小众的学术书店,靠着服务于读者的学术需求经营了数十年,与它和读者的高度契合分不开。学术书店虽小众,但不死板。书店经营者随时关注学术界关心的公共话题,引进高质量的图书。留住读者,关键要全面准确地回应读者诉求,为读者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如此才能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独到的选书品味能够滋养出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在上海和平公园,一栋两层临水小楼挂着“刊茶社×大隐书局”的招牌,这里汇聚了1500多种期刊,是国内收藏期刊最多的实体书店,为读者提供阅读、购买、借阅的无边界服务。书店还邀请全国100多名诗人相聚于此,举办听诗会。如此一来,形成浓厚文化氛围,成为广大市民参与公共文化的重要场所。实体书店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地公共文化活动,才能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寻觅知音,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成为读者沉浸体验阅读的精神家园,成为市民的文化会客厅和文化活动的承载地。
好书能够搭起人与书店的桥梁,好的书店能够吸引顾客从沉浸式的数字生活中,慢慢走入沁凉的、书架间的巷道,展开印着无数同好指纹的书页。当实体书店承担起文化担当,真正融入读者需要、融入城市发展,便会发现它们依然被公众所需要、所关怀、所期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9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