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26:36 来源: sp20241105
科技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指引。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要在三大工作路线上精细施工
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框架设计变成施工图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三条施工路线。
做好前沿技术攻坚的精细施工,向“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新质生产力。以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为例,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掌握对量子状态的主动调控和操纵,量子信息从科学向技术发展,量子信息技术逐步成熟。近年来,通过为量子特性找到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技术应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产业方向逐步清晰。在应用场景上,量子信息技术率先在金融等对保密要求较高的领域实现应用,早在2014年我国就建设了上海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应用场景的需求又带动技术不断成熟,到2017年“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我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目前,中国电信推出的“量子密话”服务用户规模已突破100万户,国盾量子等上市公司市值突破百亿元,合肥等优势地区甚至出现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产业集群。
做好要素优化的精细施工,向“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发展使得数据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围绕数据要素的创新配置又将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一,科技创新催生数据这一全新生产要素。数据并非自然造物,其产生、存储、传输、使用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创新。同时数字技术的创新又创造了海量数据信息,并不断提升对其进行加工、挖掘和应用的能力,使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第二,数据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通过大规模采集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可以使得产品供给方更为清晰地认知需求方向、对象、内容及数量,并在不增加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更高效的产出,数据要素加入配置形成了更多、更好的生产力产出。第三,配置数据要素需要全新数据产业生态。数据要素要全面发挥作用,需要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评价、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数据服务业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拓展数据要素的应用,而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又将营造全新的繁荣发展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
做好技术赋能的精细施工,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新质生产力。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是一个已经存在超过百年的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品的一种新的类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综合集成了电化学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结构新材料技术等诸多领域技术创新形成的全新产品。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还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并能够在驾驶、交互等环节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体验,技术创新已经根本变革了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900万辆,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汽车出口也已成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依靠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领先身位。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要在三大“经脉穴位”畅通科技产业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们指明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方向。然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叠加共振,一些关键节点的“血淤气堵”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疏通了这些堵点卡点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阳气生发”。
畅通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循环的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设施。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实现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惊险一跃,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否转化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长、经济增长。我们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的“关键穴位”与“经络节点”上精准发力,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建设。在从“0”到“1”的科技突破基础上,全链条打通从“1”到“100”再到“N”的企业孵化与产业转化,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畅通人才各得其所、尽展所长的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始终是最关键的、最活跃的要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而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关键在于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所长,同时要避免“各拉各的调、各唱各的曲”,避免让人才唱独角戏。科学家善于技术创新,“把钱变成纸”;企业家善于产业经营,“把纸变成钱”,要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主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于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产品”的联动模式。
畅通创新投融资机制上的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投融资机制上打通“七经八脉”,既需要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也需要释放市场投资的巨大潜力。一方面,政府要“耐心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要久久为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关键领域重点发力,统筹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工具,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固根本的政府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市场要“放心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无所不在的放大作用。既要让央企国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也要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的活力潜力,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营企业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着力投早投小投未来投硬科技,让市场投资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新质生产力的大江大海。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要在三大支撑服务上精准施策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唯有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汇合聚力中的机制性难题,才能将科技创新厚植在产业发展的土壤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这一环节对科研机构往往成本过高、风险过大,对经营主体又难度过高、不确定性过大,双方仅凭自身都难有作为。应该鼓励行业领军机构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领军者的技术、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引领带动各类机构全面融入产业链协作体系,提升科研机构与市场机构的对接精准度,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相促进。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围绕技术端、产业端、金融端、人才端做好对接,为全流程创新活动提供规范、专业的配套服务,确保科研创新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近年来国家信息中心发挥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能力,会同技术创新机构、市场应用机构形成共同体,协同建设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以持续降低分布式技术的应用成本、技术门槛和监管难度为目标,打造全球性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夯实新基建支撑体系,破解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瓶颈问题。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开发与产业化应用。除了要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外,围绕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外围基础设施、基础制度也尤为重要。缺乏基础设施会使得科技创新在物理空间的应用无所依托,缺乏基础制度会使得科技创新在商业空间的应用无所依托。促进新科技应用还需加强研究统筹,布局谋划好产业发展路线图,适度超前形成基础设施与制度体系,让产业创新行稳致远。近年来,国家信息中心积极投身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数据要素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充电基础设施等新基建谋划建设方面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健全标准服务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新生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工作目标、推进方式、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内在相互需求十分强烈,具体需求对接却存在着巨大困难,必须加快营造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引领,着力提升计量、标准、认证等领域的建设水平,统一双方“话语体系”,提升交流效率。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鼓励包容创新、宽容失败,尤其是在监管上要探索审慎的分类监管制度,做到既鼓励创新,又能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实现有效、精准监管,让创新各方“宽心”“安心”。近年来,国家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为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标准化的测评服务。
作者:徐强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3月刊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