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4:42:11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社 上海12月9日电 题:上海豫园:土木“写”成的“江南文学”
中新社 记者 郑莹莹
秋冬交错时节,上海树木“染”上橙黄绿棕的色彩。在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的豫园,江南古典园林吸引游人感受时节里的自然与建筑之美。
“园林是土木写成的文学,文学则是用语言材料砌成的一座园林。”——《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用这句话概括了园林与文学的关系。
豫园身处上海闹市,见证岁月更替,正像一本描绘上海城市变迁的经典“江南文学名著”。
海上出名园
上海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昔日的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豫园的“豫”字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乃潘允端向父母表达孝顺之情。
豫园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秀美。历代文人给予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等美誉。
在岁月的洗礼中,豫园也曾被破坏,经历多次修缮才成了如今的模样。
在这个占地三十余亩的园林内,有三穗堂、点春堂、会景楼、积玉水廊、听涛阁、古戏台等40余处景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所幸的是,在修缮中,尽管雕花等装饰发生了变化,但豫园的整体格局未变,原来的池子、厅堂等位置都在原处,“楼还是那个楼,亭还是那个亭,墙还是那个墙。”
另外,他还指出,豫园的“镇园之宝”未变。
豫园的“玉玲珑”乃江南三大奇石之一,是宋徽宗时期的“艮岳遗石”,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此峰具“瘦、透、皱、漏”之美,据传“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墨客知“鱼乐”
山、水、花、木,亭、台、楼、阁,中国的园林不仅是昔日文人的住所,也是其款待宾客、与人交往的空间。在历史长河中,园林代表着中国古人一种寄情于亭台轩榭、鸟语花香之间的乐逸生活方式。
比如,豫园的鱼乐榭建筑精致,小巧玲珑。“鱼乐”二字出自《庄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取名“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
数百年间,沧海桑田。豫园外的城市风貌几度变化,豫园也渐成文人雅士荟萃地。昔日,这里画铺、书坊、旧书摊、笔墨店云集。1928年,这里有青莲室、丽云阁、笔花楼等书画笺扇店22家,经营笺纸、楹联、书画、折扇等商品。岁时,豫园还有梅花会、兰花会、菊花会等雅集。
随着岁月变迁,豫园的一部分保留园林“原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部分渐渐融入现代城市商业版图,成了仿古建筑与“老字号”商铺交相辉映的豫园商城。
这几年,豫园商城十分红火,集聚古香古色的建筑、民俗灯会、“老字号”商铺等。在熙来攘往的游人中,不仅有钟情汉文化、穿古风服装的“Z世代”,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
而在另一边,以园林方式保留下来的豫园也并不“冷清”。在假山里“窥”风光,在“峰回路转”间望回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抵达上海时,总不忘来此“读一读”岁月里的江南园林。
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在他的《碌碌有为》一书中写道:园林对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社会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无论是豪华的还是朴素的,要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园林,绝非易事。
到了现代,园林依旧有着众多拥趸,因为名园里不仅有池馆水榭、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还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往。(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