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2:53:25 来源: sp20241117
日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加强2024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控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与暴发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也提醒人们汛期谨防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经水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畜接触了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尾蚴是指扁形动物门吸虫纲中某些动物的末期幼虫。血吸虫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会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会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将血吸虫病称为“大肚子病”。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副教授黄帅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病人及病畜体内的血吸虫在血液中发育成熟、交配、产卵,一部分虫卵会沉积到肝脏等器官,导致器官纤维化从而致病,还有一部分虫卵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孵出毛蚴。当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时会主动侵入,再经无性繁殖产生数以千万计的尾蚴,然后陆续逸出螺体并浮在水体表面。
“尾蚴头部的腺体可分泌溶解人畜皮肤的酶,尾部快速摆动会加速尾蚴钻入皮肤,整个过程只需10秒左右。”黄帅钦说,人们接触疫水后,就有可能感染血吸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的汛期健康提示指出,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传播时间主要在4月至10月。尤其是在汛期水位升高时期,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多、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钉螺分布范围扩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黄帅钦说,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水体极为重要。汛期水位上涨,应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洗衣等。若无法避免接触疫水,建议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穿戴胶靴、胶手套、胶裤等防护用品,也可预防性服药来防范感染血吸虫。一旦接触疫水并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立即前往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控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如不慎饮用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生水,也可能感染血吸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要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对于临时用水,可以每50公斤水加入0.5克漂白精或1克漂白粉,等待30分钟后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
“疫苗开发工作是消除血吸虫病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黄帅钦告诉记者,全球迄今尚未有血吸虫病疫苗上市,很多研究工作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想要真正应用于人体,目前还面临明确血吸虫病免疫机制、提升疫苗保护水平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于紫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