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谈AI:帮助数学但不能改变数学

发布时间:2024-11-16 20:35:38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北京4月28日电 题:丘成桐谈AI:帮助数学但不能改变数学

   中新社 记者 杜燕 徐婧

  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数学对于推动人工智能(AI)等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而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数学发展,但不可能改变数学。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主题为“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谈到创新,丘成桐认为,创新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跨学科的挑战就是其一。

2024中关村论坛举办期间,丘成桐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

  “科学上的许多重要突破往往源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进行重要研究时,需要跨越几何学领域,学习应用数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这种尝试在当时遇到不少困难,他花费许多功夫去学习并克服障碍,最终完成了研究。

  “其二是研究本身很困难,要在对与错之间花费功夫去做决断。”他认为,解决问题是挑战,也是最有趣的部分。

  凭着对数学的热爱和钻研,1976年,27岁的丘成桐成功证明了“卡拉比猜想”,这对数学界,乃至物理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3年,34岁的丘成桐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说,“做学问,从来不因为奖项来影响我”。

  在丘成桐看来,基础学科为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工具和理论框架。这些学科的深入研究往往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用几个方程式‘纸上谈兵’,可以解释宇宙里边的很多重要的结构,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然而,基础学科绝非纸上的空谈,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成“卡拉比猜想”之后,许多数学难题迎刃而解,丘成桐乐见,“直到今天,它仍以丰富的内容推动产生新的学问、新的理论。”

  如今,中国在应用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他看来,要做好应用科学,没有基础科学是做不好的。

  “假如要求每一项研究都是为了上市公司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他称,发展基础科学要有长远眼光,基础研究出成果至少需要五年至十年,要给予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享誉国际的数学家,丘成桐不仅“做第一流的学问”,如今更是致力于“培养第一流的学生”。

  “没有好的学者,没有办法培养第一流的学生。”2009年,应清华大学邀请,时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的丘成桐来到清华大学创办数学科学中心,并担任主任。随后,启动“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这些年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清华大学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学者,带领一批学生做出了第一流的论文。

  丘成桐时常被问及“学习数学是否很枯燥?”作为一名数学家,他希望人们发现数学之美。他称,自己在初中时对数学产生兴趣,自认为数学并不枯燥。然而,由于教育方式、人们对数学的误解等原因,数学的美丽、数学的重要性,没能引发大众的“兴趣”。

  “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可谓无处不在。”他认为,数学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他谈到,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重重突破,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处理大量数据。未来,数学在数据演变等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将会有重要贡献。

  那么,人工智能会否影响数学?“人工智能对数学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数学发展,但不可能改变数学。”丘成桐说。(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