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丨明月夜,照见千年长江

发布时间:2024-11-16 09:51:21 来源: sp20241116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长江沿岸的群众在武汉长江游船上深情演唱《我的祖国》。众多演唱者中,一位来自十堰丹江口的库区志愿者心情十分激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我们志愿者,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今天能站在长江边唱歌更是无比自豪,未来我们将更深切地热爱长江,坚定不移地守护母亲河。”

  守护长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家住长江边每个人的事。湖北积极行动,与三个相邻省市分别签订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江西鄱阳湖畔,十万渔民毅然退捕上岸转产转业;安徽马鞍山,将每年的8月19日定为保护长江的专属节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长江水脉的精心呵护,更是对长江文脉的深情延续。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如今的长江两岸,每天都在编织着和谐共生文化共融的绚烂篇章。人民爱长江,护长江,深入挖掘与传承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历史悠久的母亲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上游的巴渝文化、中游的荆楚文明、下游的吴越风韵……共饮一江水的“长江人”,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

  01

  绵延万里,百川归江,悠悠岁月忆长江。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区交汇融合、相映生辉,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留下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荆楚文化,长江文化之瑰宝,见证中国百万年人类演进、万年文化积淀、五千年文明历程。长江中游石家河遗址与上游三星堆、下游良渚并列为早期文明三大支柱,展现起源之辉煌。上接巴蜀韵味,下融吴越风情,千年交融孕育了鼎盛的荆楚文化,为中华文明添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巴蜀文化悠然浮现,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静默地诉说着古蜀国的辉煌与奇幻,仿佛能听到远古祭祀的鼓声,在山谷间回响,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

  吴越文化的温婉与细腻,如同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轻拂面颊。丝绸的柔滑、瓷器的温润,在长江的滋养下,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独运。

  长江之畔,还有红色文化的熊熊烈火,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再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让长江之水更加波澜壮阔,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而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02

  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长江沿线省区市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生动作答这一时代课题。

  在重庆,文化旅游委以六大重点为核心,通过三峡博物馆的改陈、云阳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等项目,不仅保护了长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

  在江西,九江市将琵琶亭、锁江楼等文化景点巧妙串联,打造出“最美长江岸线”,并将文化公园建设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推动城市文化的转型升级。

  在江苏,以长江干流为主线,秦淮河、胭脂河等八条文化支流为辅,构建了独特的文旅发展空间体系,南京滨江、江河交汇等区域的精心打造,让游客在漫步间领略到水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在浙江,聚焦文化基因的解码与传承,通过详尽的文物调查和文化元素解码,让长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而湖北,近年来抢抓历史机遇,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以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为契机,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打造长江流域文化艺术盛宴。其中整体安排了“点亮长江”开幕式、“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映像长江”电影周、“锦绣长江”非遗展等10项活动。通过合唱、非遗、电影、美术、舞台艺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呈现形式,融合了长江沿线不同地域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充分展示长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共同擦亮长江文化新名片。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是有形的文化载体,沿着长江文化的脉络,以一个个地标、一段段故事、一句句诗词等揭示背后的文明密码。

  “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总书记以深沉的文化情怀守护母亲河,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能讲述的中华文明。

  03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的河。他曾即兴念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同在长江边长大,头顶着长江的天,喝着长江的水,家住长江边的“他们”,用爱守护着母亲河。

  在湖北十堰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有一位特别的库区守护者,几乎每天都在江面“打卡”。他叫蒋德新,今年63岁,每天都会驾船在汉江水面巡查,检查河道环境卫生状况,清理沿岸垃圾等。

  驾一叶轻舟,倾一生所爱。生长在汉江边,蒋德新祖上四代都是以船为家的渔民,在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中,他主动拆除网箱、退捕上岸,成为一名清漂员。“这片水养育了我,我离不开这片水。”蒋德新感慨。

  在青海唐古拉山镇沱沱河畔,有一群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斑头雁,8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其守护者之一的吐旦旦巴是一位本土牧民,已在长江源生态保护站工作十数年,视斑头雁保护为毕生使命。

  吐旦旦巴带领绿色江河团队,在班德湖设立保护站,初期条件艰苦,志愿者以帐篷、睡袋度日,避免惊扰孵化中的鸟类。为铺设光纤至岛,冬日里他率志愿者踏冰肩扛,穿越千米湖面。如今,班德湖基地科技升级,远程监控助力保护,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70只显著增长至2023年的7072只,见证了生态保护的成效。

  云南金沙江畔,昔日的“赶漂人”严梁放下撬杆,拿起锄头,在贫瘠的土地上为植树造林挥洒汗水。湖南洞庭湖上,何大明在巡航时回忆,他之所以走上环保道路,是因为有一次解救被渔网缠住的小江豚时,看到江豚妈妈一直在旁边守护,这一场景让他受到极大震撼。

  在长江的见证下,人们心手相连,共同绘制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爱长江之浩渺,忆长江之往昔,阅长江之变迁,我们行经千里路途,穿越千年时光,心中满是对母亲河的深情与敬仰。在这条不息的江流旁,我们赓续着长江文化的悠悠文脉,让历史的智慧与现代的创意交织融合,共同创造着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康耀方 林如峰

  统筹:罗峰

  记者:邹敏 赵黎黎

  美编:王思思 石璐茜

(责编:赵光霞、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