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0:12:45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应妮)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商务印书馆日前推出的《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讲述了一段清朝宫廷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家骥带来以“清朝皇帝的宫廷制度”为题的讲座。商务印书馆供图作为该书审订专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家骥11日晚在涵芬楼书店现场和线上的读者举办了以“清朝皇帝的宫廷制度”为题的讲座,帮助读者了解清初历史和清朝统治特性相关的制度常识。
讲座开始,杜家骥从明清两代的宫廷差异入手,用一张详细的清朝皇宫内部图,讲解皇宫各部分的具体功能,进而讲到三类重要的宫廷人员:内务府包衣、各类“行走”官员以及西洋传教士,其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他表示,传教士是清初宫廷的一大特色——顺治皇帝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密切;康熙朝,西方传教士服务于宫廷,相当长时间里,康熙皇帝几乎每天都与传教士打交道,关系也比较密切。“康熙曾患疟疾,就是吃了传教士的药得以治愈。他还向他们学习数学和天文知识,也让他们教授皇子音乐知识;还让传教士修历法,担任钦天监观测天象,甚至任命传教士南怀仁督造火炮。清宫造办处里除了有大量的满汉工匠和艺人,还有传教士画家任职,著名的郎世宁就在其中。”
他介绍,《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一书对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有着详细介绍,这个群体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该书也对“红票”的历史做了考证,作者孙天立现为独立学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中西礼仪之争等热点问题上有原创性见解。
杜家骥认为,书中阐述的一些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
据悉,自4月份上市以来,《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一书收获诸多好评,登上多个重量级图书榜单,获得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等多位学者大家的推荐。(完)
【编辑:李岩】